國中一年級的公民課程裡,每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會介紹「馬斯洛」的「需求層次論」。去年的仁林版,將「需求層次論」放在第二冊後半;今年的康軒版,則安排在第一冊第一節,馬上就會教到,於是,我將書櫃上的《人性探索家馬斯洛:心理學大師的淑世旅程》拿來「複習」。
在還沒有當上公民老師以前,已經在教育心理學的專書裡知道這個理論,很喜歡,還曾經想用它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。在一次逛書店的機會裡,偶然發現後人為馬斯洛所寫的傳記《人性探索家馬斯洛:心理學大師的淑世旅程》(註1),翻閱一下,看到馬斯洛的愛情故事時,欲罷不能,於是將它買回家,並認真地從頭到尾讀過一遍。從傳記進一步瞭解「馬斯洛」以後,我更喜歡他了。
裡面文辭流暢、合乎邏輯且引人入勝的敘述不少。方才讀到以下內容,雖然不長,卻一針見血,也與心裡的疑問不謀而合。
馬斯洛特別注重人類需求階層中的「安全感」需求,他說:
「兒童......需要並渴求父母的控制、魄力和管理。主要是因為,他們需要安全感。」
表面上,兒童雖然渴望完全的自由,痛恨成人的約束,但如果父母屈從於這些要求,「這名備受溺愛的孩子將會對他懦弱的父母產生厭惡和鄙視」。由於小孩的安全感需求並未獲得滿足,因此安全感的缺乏很可能會持續到他長大成人以後;然而,安全感正是「自我實現」的先決條件。(註2)
看到這段,於我心有戚戚焉,與自己從事教職以來心裡一些未獲滿意解答的疑問相吻合,也因此別有一番感觸。個人的心得,與傳記裡的敘述大致類似:
「在學校裡,學生看著老師表現出來的樣子學做人,而且觀察細膩;因此,老師不要妄自菲薄或便宜行事,因為老師所做的每一件事,所說的每一句話,都看在、聽在學生眼裡、耳裡。認真、用心的老師,學生有感覺、不敢混;相反地,怠惰、不用心的老師,沒資格期望學生發自內心去努力。大人的『愛與榜樣』,以身作則,會給兒童帶來安全感,我完全同意在成長過程裡有安全感的孩子,學習效果比較好,也比較容易專心。」
誠如書上的敘述,影響孩子的大人,除了學校老師以外,父母的角色更重要。此時,腦海裡浮現三舅夫婦教育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,現在想起來,還是很感動。我認為他們兩人在教育子女、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,展現出「細膩的控制、魄力與管教」。
事情是這樣的:當女兒升上國小,開始有學校功課要寫,卻還是每天看電視,上網,玩......的時候,當爸爸的舅舅,難免嘮叨(以下內容為模擬對話):
「不要再看電視了,妳都沒有功課要寫嗎?」
「功課寫完了。」
「功課寫完,不會拿書出來看嗎?整天看電視,越看越笨,不要再看電視了,趕快去讀書......」
話說完,表妹離開電視機,舅舅坐下來,拿起遙控器,開始看新聞......
看到爸爸在看電視,女兒疑惑地問:
「為什麼你叫我去讀書,自己卻在看電視?」
一般父母,可能就是為自己「看新聞」的行為做出「合理化」的解釋:「我看新聞是關心國家大事,跟妳看那什麼娛樂新聞或模範蚌蚌糖的意思是不一樣的,懂嗎?」(
不懂,看電視就看電視,新聞跟娛樂新聞又有什麼不一樣?)
如果大人無法說服孩子,被吐嘈,大概就是痛罵一頓,更可惡的就是痛打一頓,叫小孩「惦惦」:
「我辛辛苦苦賺錢養家供你讀書吃飯買東西,下班後連看個新聞輕鬆一下都不行嗎?不要惹我生氣,給我去讀書!」
(大人的苦衷,年幼的孩子是沒有辦法理解的,使用強硬的手段管教孩子卻不以身作則,小孩子當下就算沒頂嘴,也只會覺得大人說一套,做一套;耳濡目染之下,自然而然將這樣的作風學起來......)
好爸爸的三舅,啞口無言。事後嘆了一口氣,私下跟三舅媽說:
「孩子已經長大了,光用嘴巴講已經管不動了,不如我們也來『讀書』吧!」
三舅跟舅媽因此先後考進研究所,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的辛苦可想而知,尤其三舅又不是一個身體強健的人。經過幾年的努力,夫婦兩一前一後拿到碩士學位。如此用心,以身作則的父母,兩位表妹也成長得十分優秀。當聽到這段故事的時候,心裡只有感動:
「沒有用心的三舅與舅媽,哪來這麼優秀的表妹?」
孩子是大人的影子:大人怎麼做,孩子怎麼做;能夠從父母有效管教的過程當中得到「安全感」的孩子,才有「自有實現」的可能。話雖如此,那些沒有做好榜樣的父母的孩子,自我實現也不是完全沒希望,只是這樣的孩子,必須靠自己去摸索,尋找父母以外的榜樣學習,以尋求內心深處未獲滿足的「安全感」;也因此這樣的人在「自我實現」的過程裡,必然更為艱辛,需要外界更多的協助。以上心得,與有看到本文的「大人」與「小孩」共勉。
附註:
註1:《人性探索家馬斯洛:心理學大師的淑世旅程》,1999年2版,美商麥格羅•希爾出版,作者艾德華•霍夫曼。
註2:引用自《人性探索家馬斯洛:心理學大師的淑世旅程》P.328。根據本書的內容,馬斯洛的母親是一個專制、迷信而且歇斯底里的女人......「在馬斯洛眼中,蘿絲是個殘酷、無知,又充滿敵意的人......」(P.24)。還有馬斯洛的父親,有時候講話也很白目,例如他曾經在一次大型的家族聚會上問大家:「你們說,亞伯是不是世界上最醜的小孩?」(P.22)有這樣的父母,所以馬斯洛小時候其實過得很不快樂,也有著很深的自卑感,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羞澀內向的人。這樣的馬斯洛,每天都跑去圖書館「讀遍了兒童閱覽室的每一本書......」(P.19)。